夜幕下的广东奥体中心,南方电网广州天河供电局保障团队的身影穿梭不息。“30小时完成从开幕式场馆到田径赛场的功能转换,既是转场统筹的硬仗,更是供电保障的大考。”该局营销部副经理潘浩森的话道出了这场“极限挑战”的核心。面对海量临时用电设备的拆除任务,团队对照电气图纸精准标注开关、时间与线路,在人力紧张的情况下实现“零误停、零隐患”;虚拟主火炬作为水雾光电技术打造的视觉核心,电力是其唯一能量源,团队对供电链路实行全流程严格审批,确保“火焰”全程安全绽放。
这抹忙碌的身影,正是广东奥体中心极限转场的生动注脚。11月9日晚,十五运会开幕式现场观众退去,2500名建设者迅速集结,一场横跨昼夜的“场地变身”战役即刻打响。仅用30小时,1.8万平方米舞台、1200吨钢结构与设备、1700块每块重达800斤的模块全部拆除,1200立方米水舞台顺利排空,场馆从梦幻表演场地转变为专业田径赛场,较原计划提前35小时完成“场地变身”,创下全运会转场新纪录。11月15日晚,十五运会田径首个比赛日的混合接力赛事激情上演。赛场内健儿奋勇争先的“中国速度”,与赛场外保障团队高效攻坚的“中国速度”交相辉映。
这次转场的难度堪称历届之最。为保护下方跑道与草坪,全程禁用大型机械。拆除靠人力,运输靠小型改造推车,数千人交叉作业、路线重叠,安全与效率的平衡成为重中之重。“速度背后是周密谋划,高效源于协同发力。”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表示。早在开幕式指挥部成立之初,转场工作便被纳入高位统筹。仪式展演、安保、消防、交通、竞赛组织等多团队召开数十次协调会,反复论证测试,形成精准到小时的任务清单。中建八局用11小时完成舞台拆除清运(较计划提前7小时);华体集团等单位用13小时完成8000平方米草坪砂层填换与铺设;珠江监理创新“分时划区管控”模式,300名管理人员划区定岗实现24小时不间断作业;南方电网团队则连续五昼夜每两小时巡查一次,筑牢夜间施工照明防线——全国各地专业团队在这里各司其职、无缝衔接,勾勒出“中国协作”的生动图景。
精细化匠心贯穿转场全程。舞台拆除严格遵循“防水层―木板层―钢结构”顺序,避免损伤原有场地;针对舞台面板固定的20万颗燕尾钉,团队自制磁铁拖杆反复清扫,实现“一钉不落”;水舞台排水环节,专人全程巡视管线,防范渗漏堵塞与触电风险。拆除工作刚一结束,赛事竞委会、国际田联认证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便联合开展“体检”,对跑道平整度、弹性、防滑性及草坪质量进行严苛检测,通过模拟比赛环境测试,确保场地完全符合国际赛事标准,为运动员搭建公平安全的竞技平台。
从北京的专业技术团队到广东的本地施工力量,从监理单位天罗地网式防护到电力部门精准保障,来自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管理者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跨区域、跨领域的高效协同,攻克了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的多重挑战。这种协作能力,正是中国屡屡成功举办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创造“中国式精彩”的最大底气,更是“中国力量”的生动诠释。
场内场外双重“中国速度”,一脉中国精神。赛场上,健儿突破极限、追逐梦想;赛场外,建设者精益求精、协同攻坚。十五运会的赛道上,凝聚的是精益求精的匠心、众志成城的合力,彰显的是中国的实力与担当。这份精神力量,不仅支撑着体育强国建设的征程,更将转化为推动国家发展的强劲动能,让“中国速度”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转自11月17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