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评选“十四冬”最火爆的比赛项目,内蒙古冰上运动训练中心短道速滑馆举行的短道速滑比赛当仁不让——每到比赛日,现场观众都会将3000个座位填得满满当当。来自16个省区市代表队的近百名运动员也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展现着中国短道速滑的厚度和锐度——越来越多的省区市加入到了短道速滑队伍建设、运动员培养的行列中来,年轻运动员的接茬涌现也让我们坚信,作为我国冬奥项目的“冰上尖刀”,短道速滑项目未来可期。
“山东现象”引人瞩目
历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项目角逐,大都在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之间进行。近年来随着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的有力推进,“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从愿景成为现实,“十四冬”也首次改变以往以地市为单位组队的模式,改为省区市组团参赛,这才有了山西、湖北、河南等中部省份,云南、广西等南方省区首次亮相全国冬季运动会短道速滑项目的亮眼改变,短道速滑的“版图”正在扩大,根基正在深扎。
这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当属山东队。事实上,“十三冬”赛场上,青岛队就已经在短道速滑赛场亮相。通过2010年“省队市办”的模式,短道速滑项目已经在山东落地生根。通过十年多的探索和努力,培养出了以李文龙、安凯、于松楠、公俐、贾惠凌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选手,以及李金恣、张心喆等已经在冬青奥会摘金夺银的希望之星。本届冬运会,山东队勇夺混合团体接力金牌,李文龙获得男子1500米、1000米两块银牌,公俐以及女队分别获得女子1000米、3000米接力铜牌,公俐、贾惠凌等人也闯入了多项比赛A组决赛,从冬青奥会回国的小将李金恣也参加了公开组较量,收获了经验和成长。
除了山东队,内蒙古队也拥有多名本地培养的运动员,宋桂旭、林祥澈等人都有所突破。
据不完全统计,除了黑吉辽三省,目前全国已有北京、新疆、四川、内蒙古、山东、河北、天津等多个省区市建立了专业短道速滑队伍,依托运动员联合培养、教练员交流的体制机制优势,“轮转冰”选材的创新模式探索,相信不久后就能在国内短道速滑赛场上听到更多“南腔北调”,而这正是厚植项目基础,实现短道速滑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希望所在。
年轻选手表现出色
孙龙无疑是“十四冬”短道速滑赛场上最亮的“星”。2000年出生的他在本次比赛勇夺男子500米、1000米、1500米、5000米接力四枚金牌。在吉林队教练李野看来,这四块金牌的“含金量”十足,毕竟对手都是国家队主力甚至冬奥会冠军。赛后孙龙表示,“十四冬”只是练兵场,还是要将目标投向国际比赛、米兰冬奥会,因此一直以国际比赛成绩对标,希望和自己比,和国际其他对手比,最终实现在米兰冬奥会“飘升奏”的梦想。
除孙龙之外,以任子威为代表的国家队主力状态也在提升。尽管无缘最高领奖台,但任子威表示,对自己的状态恢复感到满意,“希望每一天、每个月、每个阶段都会取得进步,相信我也会尽快让大家看到我的顶峰。”与此同时,林孝埈、刘少林、刘少昂等强手的加入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短道速滑队的竞争力,尤其是在5000米接力层面,整体实力更加厚实。而本赛季中国队在世界杯分站赛5000米接力中就有不错的发挥,分别赢得了蒙特利尔站、首尔站冠军。
女子方面,1999年出生的黑龙江选手臧一泽、2003年出生的吉林选手张楚桐、2003年出生的辽宁小将赵元微都有金牌进账。2000年出生的山东选手公俐、2003年出生的吉林选手王艺潮也稳扎稳打、进步明显。值得一提的还有北京选手王晔,在本赛季500米世界排名榜上,19岁的“北京小花”高居第三,再加上山东选手李金恣等人,短道速滑女子项目也呈现出良好的人才更替。
当然,和国际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我国年轻选手无论是绝对成绩还是在国际大赛中的表现都存在一定差距,但诚如公俐赛后所说,要认清差距、恶补短板,追赶国外选手,为中国短道速滑发展作出更大贡献。(转自2月19日《中国体育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