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全民健身 > 健身指导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居家运动处方来了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0-04-20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心血管疾病作为致死率较高的疾病,有遗传、性别、年龄造成的不可改变的诱因,但大多数的心血管疾病可以通过“体医融合”采取戒烟控酒、健康饮食和控制体重、体育运动、保持愉快心情等方式进行预防和调节。

运动干预心血管病具有良好效果

据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医务监督中心副主任、运动处方门诊副主任医师梁辰介绍,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从2015年门诊收治心血管患者在运动处方的指导下运动,患者有的患稳定性心绞痛,有的进行过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或搭桥术,有的有慢性心力衰竭或是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门诊为他们制定了科学且个性化的运动处方,在医生的干预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包括健步走或脚踏车,同时进行导引气功及抗阻运动,运动从初始的一周两次增加到一周3-5次,运动时间在20-60分钟,运动强度根据患者运动的心肺测试来决定,经过长时间的跟踪研究显示,运动干预心血管疾病的效果显著。

梁辰说:“对心血管病患者科学锻炼的研究发现,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运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相关身体指标,运动干预是有效的且应用安全。运动可以增强患者的心肌收缩力,抑制心肌纤维化和病理性重构,同时运动提高了骨骼肌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增加了冠状动脉血流,促进冠脉侧支形成,降低血液黏度,改善凝血状态抑制,还能延缓动脉硬化的发生和进展,改善自主神经功能,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可以说运动对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心力衰竭、高血脂等症状都能抑制或减轻。”

运动处方要遵循五原则

“对于运动处方的制定要遵循安全性、科学性、专业指导、个体化、循序渐进五大原则,心血管病患者也是如此,”梁辰说,“一份运动处方包含了运动类型、运动频率(频次)、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和组和部分、运动分阶段、疾病注意事项即履行告知义务、运动注意事项等多个部分。”

对于有氧运动部分的运动处方,梁辰建议进行中低强度、有节奏、可持续的运动形式,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放松体操、太极拳、气功等,“一般不选择游泳、舞蹈、篮球、壁球和竞技等活动,因为对于患者的运动风险较高。在早期康复中,患者可以采用间歇训练法,每次运动3-10分钟,每日进行2-5次,对运动能力有限的患者也可以增加日常体力活动:如家务劳动、园艺等。”梁辰补充说,“我们还会通过运动心肺试验监测机体在运动状态下的心电图、血压、气体代谢以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通过患者运动中是否出现症状或风险事件,比如心电图改变、血压异常增高或下降、心律失常等,确定运动风险和运动强度。”

对于抗阻运动部分的运动处方制定更为谨慎,梁辰表示:“患者在抗阻运动练习时,要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一开始应该使用轻微阻力,以便熟悉动作,初始目标为重复10次,在增加阻力之前每组最多重复15次,当能够完成1-2组,每组15个时,增加5-10%阻力,增加量为运动器材或运动模式的最小增量。可以选择3-5个部位进行训练,例如坐姿上肢前推、肱二头肌屈伸、肱三头肌屈伸、下肢负重屈伸、俯卧屈腿、坐位下肢屈伸、腓肠肌训练等。”

患者运动要在指导和监督下进行

梁辰强调:“心血管病患者运动前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看是否存在心血管、肺部或代谢疾病或外科手术史,包括近期发生的心血管事件或其他相关心血管疾病史;是否存在临床症状,如安静时呼吸困难、头晕或眩晕、心悸或心律不齐、胸痛等;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肥胖、吸烟、静坐少动、家族史等;回顾近期的体检结果,重点包括12导联心电图(ECG)、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测试,也就是运动心肺测试或心电图运动平板测试。同时应该每周自测心率、血压;是否存在不能耐受运动的症状或证据,检查血管重建和植入起搏器/除颤器等情况,同时评估目前服用的药物,包括剂量、服用方法和频率。评估后低危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居家运动,中危患者严格依照医生指导居家运动,高危患者则需要在医生监控下运动或暂不运动。因此,心血管病患者的运动应该和医生建立紧密的联系,或至少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此外,我们也不能将运动的作用夸大,心血管病的自我防治和康复是一个五位一体的工程,包括运动在内的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了解自身所患心血管病和常用药物的知识,了解运动的作用和合适的运动模式,自我情绪和睡眠管理技巧,了解营养的重要性,并保持良好营养状况的五个方面缺一不可。”梁辰说。(转自4月15日《中国体育报》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