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全民健身 > 群体活动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艳丽:公共体育场馆开放拓宽全民健身空间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3-04-13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2021年,国家体育总局印发了《公共体育场馆基本公共服务规范》,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使用的评估督导,进一步强调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对场馆开放、服务内容等提出一系列细化、量化要求。2022年,国家体育总局和财政部修订印发了《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补贴范围进一步扩大。中央和各省区市都制定了促进场馆开放的措施,不断改进公共体育场馆的服务质量。

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艳丽表示,随着更多体育场馆低免开放及新时代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提升工程的建设,全民健身空间大幅提升,能够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身需求。李艳丽认为,公共体育场馆本身具有公益性,需要承担向公众开放的社会责任。“但开放即涉及运营成本的问题,国家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给予支持很重要。”李艳丽说。此外,城市中还有一部分社会力量参与办的体育服务综合体,盘活闲置用地,缓解空间压力,为群众打造了多样化的全民健身生态圈。

近几年,学校体育场馆免费开放取得显著成效,成为市民就近健身的新选择。“学校在非师生使用时段引入社会机构,开展相应活动进行经营。但对中小学来说,管理和安全问题是影响开放与否的关键因素。”李艳丽说。通过近年来的开放经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今年,杭州、上海等地学校体育场馆陆续向社会开放,采取登记健身、刷脸入校、刷码验证、办理“入校健身卡”、违规即纳入信用管理名单等管理手段,力保场地开放的安全有序,还通过技术赋能,优化入校锻炼流程,让市民更方便地进入校园锻炼。

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充分开发校内奥运场馆的大众健身功能,积极统筹协调向周边居民开放,提高场馆开放程度和利用效率,并引入社会力量运营管理。李艳丽表示:“在引入社会力量的情况下,学校和运营双方责权利分配一定要明确,遵守契约精神。还要有体育保险作支撑,防范运动风险,既保护运营方,也保护参与人群。”(转自4月13日《中国体育报》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