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全民健身 > 群体活动
全国政协委员表示:努力满足群众个性化健身需求 提供正确科学帮助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0-05-25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全民健身一直是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这个特殊时期,更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们热议的焦点,纷纷建言献策。
  全国政协委员、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冯建中表示,全民健身在近年来展现蓬勃生机,从政府到社会到社团都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成效都很显著。特别是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更是获得了有章有法有序的推进。新冠肺炎疫情让人们对健康重要性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更加重视健康,广大人民群众对健身的需求更加迫切,因此体育界应该因势利导、加紧工作,在原来工作基础上,突出在政策的制定、场地的建设和健身科学性的指导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新的健身需求。在疫情防控常态下,让健身成为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成为专门存在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日日实践的必须行为。
  全民健身需要制定精细化的标准,一定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全国政协委员卞志良此次带来了“关于开展常态化体质监测 推动全民科学健身”的提案。他强调,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给了人们重要启示,就是必须切实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在运动之前,大家应该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真正的了解,才能真正实现全民科学健身,他说:“从体质检测开始,发现体质短板,通过运动的方式加以弥补,再通过体质检测来观察体质检测指标弥补的效果,这样就构成一个以体质检测为起止点的闭环运动方式,这样的全过程闭环方式就是科学健身。因此,常态化的体质检测是全民科学健身的起止点。原来的传统健身模式缺乏针对性、持续性差,而且运动效果评判不科学、不精准。现代人工智能体质检测技术,具有视觉识别系统,过程全智能,创新一体式、常态化、自助式体质检测,精准检测人体体质14项。将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与传统健身深度融合,应用人体动作识别等世界高科技成果,全方位建立一套闭环的‘健康+科学健身’运营平台,实现全民健康发展质的飞跃,是民生民心工程,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为此,卞志良提出四点可行性建议,一要普及全民体质测试,建立全民体质健康大数据;二要依托高新科技推进体医融合,全面推广科学健身;三要选择有条件的城市,打造健康城市试点;四要加大智慧体育投入,拉动大健康产业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体育大学副校长张健认为,要提高全民健身意识。他说,现在大家已经越来越重视运动锻炼了,特别是中老年群体,但是上班族和青少年的健身意识还有待加强。他认为锻炼是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形式多样。很多人刚开始居家健身的时候不一定有专业的运动器材,但可以进行单腿起蹲、俯卧撑等徒手运动。只要有健身意识,随时随地都可以健身。
  在张健看来,喜欢健身和会健身还是有区别的,“很多人其实不清楚什么健身方式是科学正确的,需要政府部门和院校一起制定适合不同群体的健身标准,引导大家科学正确地健身。”他表示,运动促进健康方式有三个阶段,通俗而言就是没有大病不用去医院、有大病需要去医院做手术和做完手术康复出院这三个阶段,中间阶段是一定要进行专业治疗,但前后两个阶段中体育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张健进一步进行了阐述,针对没有慢性病或其他疾病的群体,可以研究能提升人体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平衡、灵敏六大运动要素的运动方法和标准,提高身体素质。有慢性病的群体,就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具体研究,像为糖尿病二期出具全年的运动处方。其实竞技体育中有完备的训练理论和体系,因此可以把竞技体育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用于全民健身的标准和方式制定中,根据不同情况再进行细化研究,最终给大家一个适合自己的科学健身方法。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所长谢敏豪在界别联组讨论的发言中指出,要创新办赛观赛。他说,这次疫情中,体育总局举办了棋类项目的网络比赛、运动员异地选拔赛的网络直播等活动,取得了很好效果。谢敏豪建议:探索非对抗性体育项目的实时网联、异地比赛的新模式和新规则;探索应用虚拟现实VR技术的线上观赛,与现场比赛实时互动的新的观赛模式,带动体育产业发展。他同时建议改进场馆条件,将室内体育馆的通风系统,由循环通风模式改为送风换风模式;其次,为大型体育场馆设置救治伤病、防控疫情等多功能的技术接口,使之能够应对运动伤害事件,并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建议研究推出相应的“场景式”的运动健康类保险产品,在运动伤害的防护、救护、赔付等方面不断完善。(转自5月25日《中国体育报》01版)